以下是署理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今日(五月十日)出席「社聯會議暨『商界展關懷』社區伙伴合作展2016」的致辭全文:
Bernard(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陳智思)、海偉(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)、各位很多社福界的好朋友、夥伴:
我很高興出席今天香港社會服務聯會(社聯)舉辦的第一個──是一個創舉──「社聯會議」,跟多位來自不同背景、界別、組織及團體,很多是重量級的社會人士和學者,大家聚首一堂。
今天的大會主題,剛才Bernard也說得很清楚,是「同創.共融社會」,是有多重意義。「同創」一詞意味?上下一心,攜手共建前路。而「共融社會」則描述一個包容、融合、求同存異的多元社會。
我衷心感謝社聯舉辦這次大型的會議,並且自二○○二年開始,已經策動商界展關懷項目。我剛才參與商界展關懷嘉許禮和社區伙伴合作展覽,發現出席的人數和參展的機構數目相當多,可以說是茁壯成長,規模一年比一年大,參與機構由去年的2 960間,上升至3 200間,實在令人鼓舞。剛才我來到的(時候),人流可以媲美任何一個在會展的貿易展覽。
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商界展關懷項目,不斷與時俱進。至今,獲嘉許的機構涵蓋推動共融文化、無障礙環境、環保意識、甚至是關心員工、與社區夥伴合作、關愛社群等多個不同的範疇,可謂非常全面。
企業和機構的踴躍參與,一方面顯示商界展關懷已成為一個深入民心的品牌,亦說明香港有不少企業和公共機構,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正不斷提升,其中一些參與者只是中小企。作為一個致力起動全社會,以民商官跨界別模式去扶貧助弱的政府,我們十分樂見商界熱心參與公益事務,和擁抱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個精神。
Bernard在邀請政務司司長的信中提出,希望她能就「同創.共融社會」這主題,分享一下政府如何透過公眾參與在公共政策制訂過程中凝聚共識。由於我代替政務司司長,所以也花了一點時間草擬這份演辭。今天我「身兼兩職」,可以說是「買一送一」,我希望能以幾個福利、勞工政策、和退休保障範疇的例子,說明讓持份者充分參與政策制訂過程的重要性。
大家都知道香港社會正不斷進步,政府的施政手法也須要持續更新。過往由上而下的單向政策制訂方式已經不合時宜。無論制訂任何政策,持份者的參與十分重要,就正如商界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之前,必須先掌握顧客需要和市場脈搏。政府近年亦不斷透過不同形式吸納民意,以改善施政的質素,讓措施更有效、更到位。
福利議題及優次會議:源頭參與 同商.共議
福利政策措施的出台和推行,為整個社福界和福利機構所關注。為使社福界的持份者,亦即社福機構和同工能夠做到「源頭參與」,與政府一起制訂整體福利服務發展的優次,勞工及福利局(勞福局)、社會福利署(社署)、社聯和社福界自二○一二年起,即本屆政府開局之年,共同構建了一個策略性平台,即每年一度的福利議題及優次會議(Welfare Agenda and Priorities Setting Exercise),是每年一次的。
政府方面,我們高度重視這個每年一次的會議。我作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、勞福局常任秘書長、所有的副秘書長、眾首席助理秘書長、亦包括社署署長、副署長、助理署長、所有地區的專員、所有部門的總主任,可以說是傾巢而出參與討論和聆聽。業界方面亦踴躍的參與,社聯,當然有海偉、所有社聯高層的同事、數以百計的機構代表和前線同工,亦會熱烈地參與大半日的討論。我們經常開玩笑,說每逢遇上這會議,社署可以張貼告示「暫停營業」,因為所有高層都去了社聯。如果你想找社署或勞福局,就到社聯找他們吧。證明我們一心一意為福利界,大家聚焦到一個地方集思廣益。每一次我們都很認真,分開五個議題去討論,網羅業界的意見,包括(1)長者服務、(2)家庭及兒童服務、(3)青少年及社區服務、(4)復康服務,以及(5)社會保障這五大範疇,大家聚焦、集思廣益。
這個「由下而上」、讓持份者「源頭參與」的政策制訂模式,為政府與社福界的良性互動奠定了強而有力的基礎。
事實上,政府過去幾年一直有就福利議題及優次會議提出的具體建議,在《施政報告》及《財政預算案》內作出正面回應,例如我們決定制訂貧窮線,一個「破天荒」的做法、實施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、優化整筆撥款制度、籌劃安老服務計劃方案,以及加強幼兒照顧服務、以及復康改善等多個範疇。可見政府高度重視這些意見,也是實質和具體的成果。
本屆政府致力建立關愛共融的社會,無論過去幾年的風風雨雨,我常強調,「扶貧號」、「安老號」這兩條船已經揚帆出海,已經到了太平洋。政府亦投放了很多資源在民生項目當中,即教育、醫療和社會福利,在本財政年度預算(經常開支)為1,980億元,佔政府經常開支六成,投放在這三個民生項目裏面,與十年前比較,超出八成之多。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承擔。而在勞福局方面,我更感雀躍,因為本財政年度的撥款(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預算)為662億元,開局之年,即一二年(二○一二至一三年度)是428億元,上升了55%,短短四年增加了五成半於福利範疇,明顯顯示政府是高度重視福利的發展和承擔。
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:互利共贏 政社同創共享價值
第二個層面,我想舉個例子,就如其他(公共)服務一樣,香港需要有一些硬件,而特別在福利方面,往往因為合適用途的土地處所有限,在增加服務上受到一定的掣肘。為了紓緩需求殷切的服務,尤其是在安老、康復兩個範疇,我們必須在福利的硬件方面,有所改善、增加和提升。
有見及此,勞福局與社聯,一再是社聯,我們又再攜手合作,於二○一三年推出一個嶄新思維的名為「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」,鼓勵持有土地的非政府機構、社福機構,透過擴建、改建或重建,提供多元化服務和增加服務供應,參與機構可藉?資源優化,地盡其用這個做法,而政府亦透過靈活運用獎券基金,並協助參與計劃的社福機構「跑衙門」,與業界共同創造更多福利名額,以紓緩殷切需求。為凸顯我們的承擔,我們亦已經向獎券基金注資公帑100億元,以確保有足夠資源推行這個「特別計劃」。
「特別計劃」的推出不但獲得很多持份者的歡迎,更加在中長期來說可以提供大量福利服務名額,造福我們的社會。計劃推出後,得到社聯和43個非政府機構──在座很多的領導在這裏──的支持,申請共有63個項目。根據我們粗略估算,如所有項目在未來五至十年可以完全落成的話,我們可以提供17 000個安老和康復服務名額──當中約9 000個是安老的,當中約7 000個為住宿,約2 000個為日間護理;在復康方面亦有約8 000個名額,其中約2 000個為住宿,約6 000個為日間康復服務。
這是一個互利共贏,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持份者參與模式,與兩位商業策略大師Michael Porter,大家也可能聽過,及Mark Kramer於二○一一年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(Harvard Business Review)中提出所謂「創造共享價值」──creating shared value──的主張,可以說是相似的。因此,我將勞福局推出的「特別計劃」,稱為政府和社福機構同創共享價值的成功例子。
法定最低工資: 知情、務實、理性討論 凝聚共識
此外,在面對一些富爭議性議題時,持份者的參與,更是過程中不可或缺、甚至是關鍵的一環。以勞工範疇來說,很多時議題牽涉勞資雙方的利益,意見往往南轅北轍,可以說是很具爭議性的其中一個範疇。雖然如此,經過我們努力,及通過持份者充分參與和理性的討論,我們往往能夠透過坦誠溝通,令矛盾得以化解。
我舉一個例子,就是法定最低工資。最低工資的訂定,是一個難度極高的平衡動作。當中涉及僱主團體與勞工界的兩極化的意見,促使兩方面達成共識是困難重重。事實上,單單是二○一○年法定最低工資的法例通過的時候,便橫跨三天,最尾一節(辯論)是20多個小時沒有停過,我亦可以見證在香港歷史上最長的一次辯論。
但這雖然具爭議性,政府一直透過最低工資委員會這個平台,以數據為依歸,促進各界知情討論,勞資雙方最終放下成見,互諒互讓,逐步收窄分歧。最終,成功通過這個重大的勞工政策,寫下歷史的一頁。
今日,最低工資推行了五年,其實成效很顯著。大家也看到,在就業方面、在工資的增長方面,很明顯基層是受惠的。
總結過往經驗,我認為有效的公眾和持份者的參與,應包括四個主要元素:
第一,正如我剛才提及的三個例子(說明,參與)必須是具體的、實質的。
第二,諮詢必須建基於客觀事實和全面的分析,以數據為依歸。這樣才能引發公眾知情的討論,有助大家客觀、理性、務實地凝聚共識。
第三,除了持份者之外,公眾參與亦極之重要。重大的政策議題往往涉及平衡不同階層、不同世代的資源分配,亦需要整個社會參與和討論,目前正進行諮詢的退休保障是一個典型例子。
在退休保障的公眾(參與)活動中,除了大型的公眾諮詢會之外,相關問責官員亦出席不同的持份者會議,包括區議會、工會、僱主團體、長者及婦女團體和其他關注團體,當然亦包括金融及融資機構等,又特別出席了很多青年交流會,以及舉辦聚焦小組會議,直接與不同群組的市民溝通及解釋政策